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1日訊 無棣縣魯北高新技術開發區毗鄰渤海,化工企業眾多,但淡水資源相對匱乏。近年來,園區通過招引山東魯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落地,依托雙膜海水淡化技術,不斷加大投資,擴大再生水源產量,為園區企業解渴。
在山東魯北碧水源海水淡化項目二期的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項目預計6月底投產。投產后可實現日產水量15萬噸,每年可以向園區內企業提供5000萬噸的純水,能夠有效地解決園區內企業產水難、制水貴以及淡水資源緊張的問題。
作為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標桿項目,總投資10億元的二期工程已完成90%建設進度。面對渤海灣高濁度海水特性,項目首創雙膜法工藝全流程國產化方案,預處理系統采用自主研發的陶瓷膜過濾技術,反滲透膜組件實現完全自主生產,核心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們魯北一期是打造了一條85%國產化的應用生產線,當時也是全國國產化應用程度最高的一條流水線。我們在一期的應用過程當中,發現了很多的國產設備,其實是完全可以替代進口設備的。二期我們打造了一條100%國產化的生產線,直接降低了我們整個項目的總投資。我們打破了進口設備卡脖子的問題,并且我們的總體投資降低了30%。” 山東魯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凱告訴記者。
項目創新構建"水-鹽-溴"循環經濟鏈條,電廠冷卻水經淡化處理后,濃鹽水直供鹽場提溴制鹽,資源綜合利用率達98%。這種“吃干榨凈”的模式,帶動下游鹽化工產業增值超過2億元。同時,也使得周邊企業減少制水費用近50%。“ 我們二期跟一期一樣,定價是7塊5一噸。之前園區的這些企業都是通過過濾自來水、水庫的水,包括河流的水這種普通淡水資源,這樣的過濾模式是1.5噸到兩噸出一噸,冬天還需要加熱。平均年成本呢在11到這個14塊錢之間,就按這些企業最低的平均值11塊5的這樣的水價來算的話,我們每噸水就可以給他節省大概在4塊錢,那1萬噸水每天就可以節省4萬多塊錢,那我們如果是一期二期滿負荷生產以后的話,按照10萬噸每天算,我們每天可以為園區節省大約40萬元的制水費用。”公司總經理徐凱說。
為推動園區項目建設,魯北高新區也化身“店小二”,積極服務企業,幫助企業完成項目立項、建設用地、資金等難題,加快項目建設投產。“我們積極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的政策。把所有的工作做到前面,主動對接發改部門申報省重點項目,解決了100多畝用地問題。同時我們搭建平臺,加強銀企對接,讓企業與各大銀行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解決了4.9億元資金難題。加速推動了項目早落地、快建設、早投產。”山東魯北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局長張云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