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7日訊 當前正值春耕春管的關鍵時節,博興縣搶抓農時,不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持續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水平,目前,高標準農田覆蓋了全縣93.7%的耕地面積,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99%,糧食總產連年穩定在10億斤以上。
走進博興縣曹王鎮萬畝的高標準農田里,一臺大型噴灌機正在作業,記者了解到農田還配備了墑情監測儀、蟲情監測儀、苗情監測儀、孢子捕捉儀等智能設備,通過運用大數據、云平臺、互聯網和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把農田綜合信息采集、植保監測、耕地質量監測等一體化管理,實時采集和監測田間環境數據,高效實現了農業日常管理。
博興縣穗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維技術員晉利波說:“現在有了這先進的數字設備,我們可以及時掌握,土壤的墑情以及病蟲害的數據,把我們以前水肥的成本,以前每畝地400元,降到350元以下,每畝地節約50塊錢以上,人工成本從以前的200元,現在降到了80塊錢以下,之前100畝地需要幾十個人來澆,現在一個人可以澆300畝一天,大大地解決了人工成本,幾十個人一天干的事,用這些先進設備一天就完成了。”
博興縣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解決了土地耕種分散化、碎片化的問題。集中連片打造成為設施完善、智慧高效、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農田,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博興縣穗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樹鵬說:“土地成方連片以后,我們才能使用這些數字化,機械化,自動化的農業設備,為村集體每年增收10萬元,每畝增收200元,村民再也不用為土地的種植和管理操心,都到當地的企業務工,收入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近年來,博興縣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使資源利用率提升40%,畝均節水30立方米,無人機飛防減少農藥使用25%,防治效率提高80%,全縣全年糧食產量提升了2%,但人力投入卻減少35%,
博興縣農業農村局農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孔德強說:“下一步,持續擴大農田物聯網傳感器覆蓋面積,結合AI算法生成精準灌溉與施肥方案。整合縣域10年氣象數據、產量檔案及全國糧食行情,構建糧食生產預測模型。為農戶提供品種選擇、播種時間等決策支持。擴大無人機應用范圍,除大規模應用的病蟲害統防統治外,探索應用無人機巡田技術,通過作物長勢多光譜圖像,精準識別倒伏、缺苗等異常區域;聯動衛星遙感數據,實現40萬畝糧田“病害早發現、災情快處置”。真正讓農田“靠數據說話、用算法種地”,為保障糧食安全注入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