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宣傳
2025-01-22 14:45:01
問大家一個問題:知道“耍孩兒”“宛梆”是什么嗎?
“耍孩兒”是山西大同地區的一種傳統戲曲,“宛梆”是河南內鄉縣的傳統戲劇,它們都是我國的稀有劇種。
在我國戲曲的璀璨星河中,稀有劇種猶如散落的明珠,各放異彩卻鮮為人知。怎樣做才能讓稀有劇種走出地域限制,破圈揚名?
一
中國戲曲現有348個劇種,其中既有像昆曲、京劇、豫劇等流行區域廣泛的劇種,也有流行于較小區域或處于“有劇無團”局面的稀有劇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稀有劇種與其他傳統戲曲一樣,都傳承著浩瀚的劇目文本、豐富的表演形式、獨特的聲腔音樂,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和審美追求,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為了將這些稀有劇種推廣出去,業界一直在努力。
2024年,首屆中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在山東濱州舉辦。6場展演中,來自全國24個地區的41個稀有劇種精彩亮相,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戲曲盛宴。其中,耍孩兒傳統戲《豬八戒背媳婦》古樸豪放;宛梆折子戲《甘露寺》高亢激越;博興扥腔《黎明前夜》抑揚頓挫、唱腔真假相和;藏劇《金城公主》、臺州亂彈《活捉三郎》等余音繞梁、閃耀舞臺。
2024首屆中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湖北越調《伐子都》
在濱州,高規格高水平的戲曲盛會未間斷過,自2003年起連續舉辦了十一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節;2019年舉辦了中國濱州·博興非遺(稀有)劇種小戲展演活動,呂劇、扽腔、漢劇、漁鼓戲、黃梅戲、清音戲、錫劇、西秦戲、淮海戲、平講戲、廬劇、花朝戲、甌二人臺、越調、淮劇、懷梆、采茶戲、泗州戲等來自全國14個省份的34個非遺(稀有)劇種參與評比展演。
在濱州舉辦的這些小戲藝術節和展演活動,為各地小戲藝術搭建起交流展示的廣闊平臺,也為地方戲曲傳承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
可以說,濱州的戲曲“濃度”一直很高,除了舉辦各種戲曲類盛會外,本身濱州地方戲劇資源也十分豐富,像呂劇、東路梆子、鼓子秧歌、漁鼓戲、扽腔等眾多特色地方戲在這里扎根興起,珍藏在幾代人的記憶里。
從小戲藝術節到稀有劇種展演,從“呂劇窩子”到“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濱州正在努力讓稀有劇種真正傳下去、活起來。而全國美麗鄉村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全國戲曲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這兩個國家級曲藝活動長期落戶濱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現代呂劇《烈烈渤海紅》
二
濱州市沾化漁鼓戲劇團近來迎來多個“高光時刻”:在第十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上,大型漁鼓戲《煮?!啡脒x“優秀劇目”;在第十一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優秀劇目展演中,小劇場漁鼓戲《今夕何夕》連連“圈粉”……
沾化的“漁鼓戲”其實是搶救出來的。
漁鼓戲是沾化藝人在漁鼓道情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地方戲曲劇種,傳承至今有300多年歷史,此前一直沒有專業劇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沾化漁鼓戲
20世紀80年代,戲曲音樂家王永昌在整理地方音樂素材時,注意到濱州沾化有一個稀有劇種,叫漁鼓戲。到了2006年,漁鼓戲僅有的幾位老藝人都已年逾古稀,搶救工作刻不容緩。多位戲劇專家走進劇種發祥地胡家營村,通過口述記錄等方式,整理《湘子出家》《二度林英》等漁鼓戲劇本,并錄制了大量的唱腔音樂。2006年5月,以漁鼓戲保護、傳承與創作為主要職責的沾化漁鼓戲劇團掛牌成立了。
一個月前,漁鼓戲《今夕何夕》受邀參加2024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暨第十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該劇部分內容取材于《唐傳奇·義俠》,講述了晚唐時期一段恩仇、愛情、善惡交織的俠義故事,集懸疑、推理于一體,重重反轉,帶給觀眾獨具特色的視聽享受。
目前,《今夕何夕》已通過第六屆國際實驗戲劇節初選,將成為首部走出國門的漁鼓戲,也是首部參加國際實驗戲劇節的山東劇目。
小劇場漁鼓戲《今夕何夕》
300年——這是沾化漁鼓戲的“曲齡”;8連冠——這是漁鼓戲在近年全國小戲展演中的成績。進北京、到上海、下江南……從瀕臨失傳到“大獎專業戶”,原因就在于漁鼓戲創新不失純真,先鋒不丟本味。
漁鼓戲曲調高亢質樸,功夫幽默鮮活,別具一格。跳出山東作比較,漁鼓戲的獨特風格更能貼合快節奏的現代生活。
而《今夕何夕》之所以能大獲成功,也是因為漁鼓戲從不拘泥于“原生態思維”,具有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稟賦特色,能夠從容自洽地吸收、嫁接其他藝術門類優點,博采眾家之長、成就一出好戲。
近年來,濱州市沾化漁鼓戲劇團精心創作了《墻角》《村里有個爛筐子》《老邪上任》等現代鄉土戲。它們不止是全國舞臺上的“奪金專業戶”,也成為下鄉演出時群眾的“第一選擇”。
現代鄉土戲《老邪上任》
三
文藝創作的規律是相通的。傳統地方戲要在現代社會中找到發展出路,必須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真正成為有人參與、有人欣賞的“活態文化”。
戲里戲外,傳承弘揚是前提。眾多稀有劇種承載著古老的文化藝術基因,傳承古典戲曲的表演形式與浩瀚的劇目文本,保有鮮活獨特的風土人情、方言聲腔,生動展現民間藝術審美與創造力。堅守傳統文化根脈,保護地方戲劇獨特的聲腔、服飾、劇情和表演形式至關重要。
臺上臺下,創排創新是關鍵。地方戲需要傳承,也需要傳播;需要守護,更需要突破。對經典劇目中的歷史典故和民間故事進行改編創新,在新劇目選題中注重社會現實、反映時代變遷,同時結合現代舞美編排和多元化傳播的魅力,才能適應現代審美需求、吸引年輕觀眾,為現代社會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臺前幕后,政策支持是保障。地方戲劇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政策支持尤為關鍵。通過相關的文化政策保障地方戲劇的合法地位,鼓勵地方劇團培養和支持新生代人才、參與國際和國內的文化交流活動,才能更大范圍地傳播地方戲劇的文化價值。
當稀有劇種真正走向大眾、不再“稀有”,才是對稀有劇種最好的傳承與保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