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0日訊 1月20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濱州市地理標志工作新聞發布會,邀請濱州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兵,濱州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張占鐸,沾化區政府副區長彭飛,無棣縣政府副縣長袁慶,濱盛文旅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王棟,共同介紹濱州市地理標志工作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王兵介紹,地理標志是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特定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通俗地來講,地理標志就是通常所說的土特產,是與“三農”聯系最為密切的知識產權。地理標志在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發展,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濱州市市場監管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地理標志工作的部署要求,積極推進地理標志培育、保護和運用,全市地理標志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地理標志工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圍繞《濱州市“十四五”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和《濱州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山東省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綱要(2021—2035 年)〉建設知識產權強市的實施意見》確定的任務目標,與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門聯合印發《濱州市地理標志助力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明確各部門工作任務,打造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保護、全產業融合、全要素保障的地理標志發展新路徑。印發《加強地理標志培育保護和運用助推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促進地理標志挖掘和培育。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單位進行獎補,2024年發放市級獎補資金50萬元。
地理標志培育力度不斷強化
組織召開全市地理標志工作座談會,專題部署地理標志挖掘培育工作,全面梳理掌握濱州市地理標志資源,以特色質量、人文歷史、產地環境、地理范圍、發展狀況等為重點進行識別和評估,發掘特色產品,實施梯次培育,形成“儲備—培育—申報”的良性發展循環。2024年陽信鴨梨獲地理標志產品認定,截至目前,濱州市已擁有地理標志產品4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38件,正在推動14件農產品地理標志向地理標志產品轉化。2025年計劃推進“沾化蝦皮”“陽信苜蓿”“博興草柳編”等地理標志申報注冊。
地理標志運用效益更加凸顯
不斷加大地理標志專用標志推廣力度,2023年以來,全市新增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經營主體107家,累計用標企業達175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覆蓋率達80.95%。支持制定完善地理標志產品類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或團體標準,全市已制定發布地理標志相關標準34項,其中國家標準2項、地方標準6項、團體標準16項,為保障地理標志特色質量提供有效技術支撐,實現地理標志產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地理標志產業發展效能不斷凸顯,“沾化冬棗”獲首批山東省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建設,被納入中歐地理標志互認互保清單,入選2024年全國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全省2個)。“沾化冬棗”“無棣貝瓷”兩個地理標志入選“好品山東”品牌。“沾化冬棗”已發展成種植規模30萬畝、年產值達60億元的產業;“博興對蝦”養殖面積達3.5萬畝,年產值13億元;用活一枚地標、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效益不斷顯現。
地理標志保護力度不斷增強
持續強化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力度,規范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行為。與煙臺、東營、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市場監管局簽訂合作協議;與福建省漳州市等13省40家市市場監管局、3家中級人民法院共建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將“沾化冬棗”等重點地理標志納入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第一批重點地理標志保護名錄;推動沾化區與武漢市漢陽區等兩省六區簽署“沾化冬棗”專項打假聯合執法暨跨區域知識產權聯合執法保護合作協議;以《黃河生態經濟帶重點地理標志保護名錄》涉及地理標志為重點,開展跨區域重點地理標志保護,共同推動地理標志協同保護。組織開展地理標志保護專項行動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對地理標志名稱、地理標志商標和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行為進行檢查。2024年共辦理地理標志行政處罰案件21件。
下一步,濱州市市場監管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持續深化地理標志保護和運用促進工作,發揮地理標志的帶動效應,扎實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為推動濱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閃電新聞記者 陳帥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