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20-05-26 09:58:05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5月24日,在濱州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濱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王慶霞作了關于濱州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書面報告。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定位是省對市綜合考核“爭二搶一”
報告指出,綜合考慮疫情影響和我市發展現狀,確定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定位為:省對市綜合考核“爭二搶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新增城鎮就業3.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左右;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重大金融風險有效防控;全面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促進城市品質和“幸福黃河工程”一體化提升,打造黃河三角洲生態文明中心城市
報告指出,今年我市將聚力規劃引領,讓“成勢”的空間更廣闊。一是高質量編制“十四五”規劃。二是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提升城市品質。三是編制實施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四是科學制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大力推進沿黃濕地生態修復,促進城市品質和“幸福黃河工程”一體化提升,打造黃河三角洲生態文明中心城市。突出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雙核”引領作用,圍繞高端鋁業、家紡服裝、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爭創行業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向上對接溝通,爭取更多重大政策、工程和項目列入國家、省盤子。
年內儲備“四個一批”項目900個以上,總投資不低于7000億元
報告指出,今年我市將聚力重大項目,讓“成勢”的支撐更有力。一是專班主攻重大項目。年內儲備“四個一批”項目900個以上,總投資不低于7000億元。二是全力突破“雙招雙引”。打造“雙招雙引”一號工程,推動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從“規模最大”向“價值最優”轉型升級。壓實“10+5+N”各招商主體責任,年內引進過10億元項目30個,全力沖刺市外到位資金500億元目標。深入推進萬名大學生、千名碩博士進濱州“雙進”工程實施。三是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評”改革,推進用地、規劃“多審合一、多證合一”。進一步完善拿地就開工、標準地、標準廠房等模式,年內每個縣市區新改建不少于2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
創新線上線下融合消費新模式,啟動“京東廠直優品計劃”
報告指出,今年我市將聚力提質增效,讓“成勢”的步伐更穩健。一是優化提升產業結構。全力突破“十強”產業,打造世界高端鋁業基地、世界級高端化工基地、世界級高端紡織基地、國家級食品產業基地、國家級優質畜牧和水產品基地,促進五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二是優化提升消費結構。創新線上線下融合消費新模式,啟動“京東廠直優品計劃”;創建省級醫養結合示范先行市,發展醫康養體游新業態;制定出臺繁榮夜間經濟促消費政策,豐富“夜游、夜娛、夜食、夜購”等消費業態。打造黃河文化品牌,爭創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市;積極推進5個鄉村旅游集群片區開發建設,叫響“憶鄉愁,看濱州”品牌,擴大旅游消費。三是優化提升外貿結構。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高標準推進林水會戰“第二個十年行動”
報告指出,今年我市將聚力重大載體,讓“成勢”的基礎更牢固。一是構建立體大交通。高鐵方面,確保京滬高鐵二通道、濟濱高鐵年內開工建設,加快推進德濱高鐵、環渤海高鐵、濱淄高鐵前期工作,打造“8臺21線”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公路方面,加快秦濱、沾臨、濟高等高速公路建設,形成主城區“環城高速”路網。二是拉開城市大框架。抓好重點片區開發。推進黃河濕地修復工程,打造“幸福黃河”工程和城市品質提升工程;高標準做好東北部高鐵片區規劃設計工作,打造集金融、商務、住宅一體的產城融合示范區。改善城區生態環境,新建、續建城市公園、口袋公園40處。三是推進城鄉大融合。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高標準推進林水會戰“第二個十年行動”,完成7類158項重點水利工程、32萬畝高標準農田和10萬畝造林任務。
加快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做優“八大中心”平臺載體
報告指出,今年我市將聚力改革創新,讓“成勢”的動能更充足。一是加快科教融合。搶抓山東省打造“渤海科創中心”重大機遇,按照“一城兩院八校”總體布局,加快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做優“八大中心”平臺載體,確保9月份正式投用,首批10家企業研發機構和26家科技服務機構入駐;加快魏橋國科研究院建設,助推7大研發中心落地運行,年內研發人員達到100人以上。二是推進科技創新。支持高新區建設省級大學科技園,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年內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三是深化重點改革。深入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科學建立績效管理和考核評價等機制,打造全市經濟發展新標桿。
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確保8.4萬脫貧享受政策貧困人口不返貧
報告指出,今年我市將聚力改善民生,讓“成勢”的局面更和諧。一是補齊民生短板。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確保8.4萬脫貧享受政策貧困人口不返貧。全面完成黃河灘區遷建工程。壓實河長制、灣長制工作責任。二是強化社會保障。全市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90萬人,爭創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實現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全覆蓋。深入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新改擴建中小學8所、幼兒園75所,完成128處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整治任務。三是優化社會治理。年底前基本實現“全科大網格”體系全覆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