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3-02 15:02:03
齊魯網濱州3月2日訊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圍繞'五大基地'、'五大中心'建設和'兩河流域'開發,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促進經濟擴量提質增效。”2月28日,濱州市人大代表,濱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張瑞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加快轉型中爭創產業發展新優勢
談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張瑞杰說,崔市長的報告強調要抓好實體經濟發展,突出強化"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四梁八柱"作用。這里的"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涉及濱城區的就有新型化工、紡織和糧食加工三大產業集群,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圍繞建設"五大基地"(全國馳名新型油化工基地、全國知名家紡基地、全國農副產品加工基地、黃河三角洲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新材料基地)、"五大中心"(區域金融服務中心、現代物流中心、商貿流通中心、總部經濟中心、休閑旅游中心)和"兩河流域"(黃河流域和徒駭河流域)開發,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優三產,做大"新六產",促進經濟擴量提質增效。
工業方面,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集中推進總投資105億元的18個過億元項目,為工業強筋壯骨。重點抓好總投資2.5億美元的美國江森啟停電池、投資11億元的高信化學、投資30億元的中瀝擴能升級等項目建設;確保投資30.2億元的東郊供熱中心投產運營。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引導企業積極打造自主品牌,持續做強亞光毛巾、中裕食品、良信防水、華紡家紡等知名品牌,全力扶持九環機械、安琪酵母、濱澳線纜等成長型品牌,進一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按照"大企業抓自主研發,中小企業抓產學研結合"的思路,加大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為轉型升級提供強勁動力。組織成立產業規劃、融資協調和企業對接擴張三個區級專門工作組,強化政策研究對接,為產業發展把關定向。實施大企業發展戰略計劃,每年選出全區10強企業,建立區級領導包掛責任制,用靠前服務加速企業轉型升級。設立區級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鋪好路、搭好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農業方面,突出生態高效主題,圍繞"兩河"流域建設特色農業長廊,積極構建接二連三、隔二連三融合發展新模式,帶動全區農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沿黃開發建設,著力突破基礎設施、資金和土地三大瓶頸。以沿黃四個"萬畝片區"建設為抓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區內外骨干企業加盟沿黃開發,加快推進1000畝的"濱州黃河岸"優質蔬菜供應基地、500畝的國昌黃河生態園、1000畝的張王農業旅游觀光休閑園建設,使沿黃成為京津冀和省會城市群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整合政策資源,統籌推進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建設車行道、騎行綠道、索道和休閑驛站,確保游客能進得來、留得住、玩得好。同時,充分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兩大"國字號"示范區的作用,全力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服務業方面,濱城區將立足市轄區實際,全力打造錯位發展新優勢。積極圍繞濱州萬達廣場抓配套,加快頤高國際電商產業園等龍頭項目建設,全力打造城市商業新中心。依托立體化交通網絡,加速推進"四大物流園區"建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同時,統籌推進瑞府小區三期等總投資110億元的22個房地產項目,啟動銀座家居二期項目,建成北海水上樂園,著力引進紅星美凱龍等大品牌項目,推動金融機構加快集聚,加速服務業拓圍提質,推進濱城由服務業大區向服務業強區轉變。
在擴大共享中提升民生新福祉
談到濱城區的民生工作,張瑞杰說,一直以來,濱城區牢牢堅持民生優先的施政理念,致力于興辦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剛剛過去的五年,在經濟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濱城區民生投入不減反增,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16億元,占到了總支出的83.5%,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下一步,濱城區將全力落實好市九次黨代會、市"兩會"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小康濱州這一目標,牢固樹立民生為先的施政理念,把財政支出更多向民生領域傾斜。結合正在開展的全區"學標桿、爭一流、上水平"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全力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2017年,濱城區將集中精力辦好十個方面的民生實事:
一是全面解決大班額問題。投資12.6億元建成東城中學、玉龍湖小學等8所新校,完成6所學校的7個改擴建項目,全面化解大班額問題,解決1.3萬名孩子的入學難題。在此基礎上,深入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積極推廣聯姻名校、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等新模式,不斷深化"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建設,推動全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同時,建成濱州高級技工學校新校和博翱職業中專,今年9月份啟用招生,推動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二是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三年集中攻堅行動,確保到2019年全部完成109個項目、1.9萬戶、589萬平方米的拆遷任務。2017年將完成29個項目、3376戶、131萬平方米的拆遷任務。同時,強力開展違法建設專項治理行動,今年完成總任務的60%,確保兩年完成全部拆違任務,全面優化城區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三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實現重點貧困村全部"摘帽"、圓滿完成去年脫貧任務的基礎上,今年將繼續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建立健全扶貧長效機制,織密社會兜底保障網,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的基礎上,全面完成脫貧任務,確保全區同步全面進入小康。
四是高標準完成農村旱廁改造任務。在去年完成3.37萬戶改造任務的基礎上,今年完成剩余2萬戶的旱廁改造,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五是持續提升東區宜居品質。繼續舉全區之力建設東區,加快打造"東部新城"。在去年全面完成"四路三橋"工程的基礎上,今年再啟動總投資2.5億元的"四路三橋一廊"工程建設,再打通一批斷頭路、瓶頸路,加速東區和老城區的充分融合,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著力加強景觀建設,重點抓好北海、白鷺湖、彩蝶湖、羚羊湖、鳳凰湖、白蓮湖六個濕地公園建設。依托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謀劃好高鐵片區開發和"四大物流園區"建設,積極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同時,加快完善供熱、供氣、綠化等設施配套,全力推進東區功能完善、品位提升、人氣聚集。
六是大力實施文化旅游惠民工程。按照兩河流域開發規劃,有序推進沿黃建設,確保建成10公里車行道、9.5公里騎行綠道和張王索道,以及5個休閑驛站,完成"十里荷塘"景區建設,大力發展旅游農業、城郊農業、休閑農業,把沿黃打造成現代農業"金腰帶"。同時,著力推進三河湖休閑特色小鎮、楊柳雪紅色小鎮、濱北街道古韻文化小鎮和三河湖省級休閑漁業公園建設,加快徒駭河流域開發步伐,全力構建"一心兩帶三區"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七是加快實施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工程。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建成美麗鄉村達標村44個、示范村35個,打造示范片區5處。同時,持續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和綜合整治水平,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八是全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在做好民生保障"提標擴面"工作的基礎上,建成農村示范社區服務中心5處,加快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投資4600萬元,完成區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工程,實現省、市、區、鄉、村五級醫療機構互聯互通;加大群眾健身資源投入,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持續完善市民"15分鐘健身圈",全力打造健康濱城。同時,實施就業扶持工程,持續加大創業扶持貸款發放力度,確保城鎮新增就業4000人,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1.2萬人。
九是推進生態全面優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重拳整治工業污染、異味和黑臭水體等環境問題,加快推進華濱含油泥無害化處理、濱州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秦臺河人工濕地二期等環保工程建設,確保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十是保持社會安全穩定。把安全生產當作最大的民生,加強安全生產"兩個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四個不能省"的要求,持續抓好"大快嚴"集中行動,著力完善社會治理"三化"機制和"1+1"警務助理模式,進一步促進社會安全穩定。同時,統籌推進全國文明城市、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和省級食品安全城市"三城同創",為群眾創造安全、文明、和諧的生活環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