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醫附院
2025-03-17 20:10:03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7日訊 日常生活中,減肥是不少市民經常提及與實踐的話題,那么什么人群需要減肥,到底什么樣的減肥方法才最科學呢?近日,我們走訪了濱醫附院多個相關科室,聽聽專科醫生的建議。
臨床營養科:盲目節食不可取對于人們來說,減肥仿佛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目前各社交平臺宣傳的減肥方式有很多,“過午不食”“16+8”“液斷”……五花八門的減肥方法讓人應接不暇,那減肥到底該如何吃?濱醫附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盧艷敏給出建議。
“尊重自身的生物節律,控制能量攝入,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才是減重正道。”盧艷敏表示,其他如辟谷、不吃主食、不吃晚餐等極端的方法難以堅持不說,很多還會損害我們的健康,甚至有的讓你越減越肥。
“很多人認為,多吃脂肪多吃肉,不吃主食,就可以輕松減肥,這實質上就是一種極端的‘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盧艷敏說,但臨床研究顯示,低碳水飲食的減重效果并不比限制總能量或脂肪的減重效果更好,而長期采用此飲食方案可能帶來不可忽視的健康危害。合理選擇主食不但能增加飽腹感,減少食物攝入量,還可以激活體內合成代謝的關鍵酶類,增加膳食纖維,提供多種礦物質、維生素,從而維持機體營養均衡。而網上流行的多種形式 “辟谷減肥法”,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也不推薦。這些方法都是通過短期內攝入極低能量的方式來達到減重的目的,往往會導致營養不良,甚至是身體損傷。“嚴酷的饑餓療法導致的最常見問題就是肝損傷,由于控制了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機體會大量分解脂肪提供能量,脂肪代謝產生的大量游離脂肪酸有肝毒性,因此部分過度節食的人容易查出轉氨酶升高。”目前常推薦的減重膳食模式主要是限能量、高蛋白、輕斷食三種模式。限能量飲食就是在日常飲食能量減去 30%的基礎上營養素比例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此減重方法適用于各類人群,但需要長期改變生活習慣,還要注意孕期、兒童青少年的飲食方案應滿足生育及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高蛋白飲食就是每日蛋白質攝入占機體供能比20%以上,但一般不高于35%的膳食模式,適用于腎功能正常且需要短期快速減重的伴有糖脂代謝異常的人群;此方法不建議長期應用,并監測腎功能變化。輕斷食也稱間歇性斷食,一般采用5+2模式,1周中5天相對正常進食,其他2天(非連續)則攝取平常的1/4能量(男性600Kcal/d,女性500 Kcal/d)的膳食模式,適用于各類有減重需求的人群,且可根據耐受情況長期應用;能有效減少體脂,調節血糖、血脂,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延緩衰老及減少腫瘤風險。“但醫學減重膳食應注意,一種膳食方案并非適用于所有肥胖癥患者,應根據代謝狀態和身體狀況在臨床營養(醫)師指導和臨床監測下進行,目前尚無研究證據表明其長期的健康效益。”盧艷敏表示,無論怎樣,基礎療法應該是貫穿減重全過程,另外一些相對極端,如極低能量飲食、生酮飲食、代餐等,應該在醫生密切監測下進行,且不宜長期應用。內分泌科:別拿超重不當病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中國成年人(≥18歲)超重率為34.3%,肥胖癥患病率為16.4%,加起來50.7%的人患有超重或者肥胖,預測這個數據到2030年將達到70%,所以說這個問題非常普遍。說到超重和肥胖,大多數人不認為是病。濱醫附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薛海波否定了這種想法。
WHO(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肥胖當成一種疾病,肥胖是疾病的上游,是萬病之源。《柳葉刀》發文稱BMI(體重指數)大于35 kg/m2的肥胖人群平均壽命要比正常體重的人少8年,健康壽命少19年。
“肥胖與很多慢性疾病關系密切,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脂肪肝、睡眠呼吸暫停、多囊卵巢綜合征、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薛海波表示,因此管理好體重可以從很大程度上預防上述疾病的發生。那么什么樣的情況才算肥胖呢?“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BMI的計算,計算方式為: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18.5 kg/m2到24 kg/m2為正常體重,達到24 kg/m2且低于28 kg/m2為超重,達到或超過28 kg/m2為肥胖癥。”薛海波稱。BMI達到28.0 kg/m2且低于32.5 kg/m2為輕度肥胖癥、達到32.5且低于37.5 kg/m2為中度肥胖癥、達到37.5 kg/m2且低于50 kg/m2為重度肥胖、達到且超過50 kg/m2為極重度肥胖。肥胖分為原發性肥胖(單純性肥胖)與繼發性肥胖,原發性肥胖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內分泌系統疾病、藥物等都可能是繼發性肥胖的因素。肥胖的治療方式也有很多,除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控制與運動,還可以進行行為心理干預、臨床營養治療、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以及中醫藥治療等多種治療方式。近日,黃河三角洲肥胖代謝病減重中心在濱醫附院成立,為有減肥需求的市民提供了更多便利與選擇。胃腸外科:必要時可采用手術方式減重對于重度肥胖人士來說,普通的減肥方式可能無法達到良好的減肥效果,可以采用手術方式實現減重目的。而對于減重手術,很多“胖友”卻心有戚戚:減重手術安全嗎,會不會出現不良后果?對此,濱醫附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胡寶光給出解釋。
減重手術最常用的手術方式是袖狀胃切除手術,其原理是將胃從大彎側處切除,將其修剪為香蕉形狀,通過減小胃容積,減少食物攝入量。同時,胃組織改變,人體內的激素水平也會有相應變化,從而達到減重目的。“從臨床來看,減重手術之后,許多患者可以減去自身體重的50%到70%。”
但減重手術并非盲目,需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后方可進行。“一般體重指數在32.5kg/m2以上,很難依靠自身力量減重的人群,可以考慮減重手術。”胡寶光表示,對于體重指數在27.5kg/m2以上,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癥或者高尿酸血癥的患者,也可以選擇減重手術實現減重目的。“外科手術減重目前已經納入國家減重指南,而且也已經有了多年的實踐。是被醫療行業認同的一種有效的減重方式。”對于許多“胖友”所擔憂的安全問題,胡寶光表示,實踐證明袖狀胃切除手術方式是安全的,“當然,與其他外科手術一樣,減重手術也存在相應的風險,就像藥物減重一樣,也存在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2016年,濱醫附院胃腸外科便已經實施了第一例減重手術,近十年時間,手術技術日臻成熟,近兩年手術量已經開始成倍增加。“2024年手術量與2023年相比翻了一倍,今年的減重手術量可能會突破百例。”胡寶光稱。“國家推進‘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我們也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去科普更多的保持健康體重的方式,為肥胖患者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大家把體重減上來,把健康搞上去。”胡寶光說。
閃電新聞記者 王飛飛 濱州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