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0日訊 9月20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大開放、大改革、大發展,全面提升八大品質——亮進度”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濱州市海洋發展漁業局專場。邀請濱州市海洋發展漁業局黨組書記鄭同忠,濱州市海洋發展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慶亮,濱州市海洋發展漁業局黨組成員、市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陳勝林,濱州市海洋發展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新貝,共同介紹濱州市海洋發展漁業局今年以來提升民生品質工作成效和有關工作進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朱慶亮介紹,今年是治理互花米草3年攻堅行動的關鍵的1年,濱州市互花米草面積已從最高峰的840余公頃,復發面積降至205公頃以內。治理區種群密度明顯降低,數量大幅減少,部分區域堿蓬等本土植被得到較快的恢復,治理成效顯著。
嚴格落實責任,強化資金保障。在以市政府分管海洋、自然資源的副市長任雙組長的全市互花米草防治攻堅工作專班下,組建2024年督導專班,嚴格執行《濱州市互花米草防治攻堅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各項要求,強化防治責任,實施清單化管理,落實治理任務。爭取中央林業改革發展資金416萬元,及時協調下達。組織制定年度實施方案,開展招投標,搶抓時間節點,高效推進互花米草防治工作。
堅持區域統籌、實施科學防治。持續開展跟蹤監測。采用無人機、衛星影像解析和現場踏勘等手段,不定期對全域互花米草復發區進行跟蹤監視監測,實時掌握復生情況,精準摸清分布數據。精準施策,強化綜合治理。與自然資源部北海生態中心等科研機構合作,因地制宜,采用“刈割后冬季翻耕+次年綜合治理,定點管護(物理+化學+生物)+定期評估”等治理模式,確保治理效果,建立防治長效機制。治理模式得到省局的充分肯定并上報國家推廣。加強生態修復,通過投放沙蠶、實施移植和播種堿蓬等生態修復措施,恢復和改善了受損的海域32公頃。
截至目前,濱州市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已完成多批次全域治理,已完成90%以上區域植株密度小于400株/公頃的治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