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0日訊 9月20日,“大河奔騰”主題黃河行報道組來到位于濱州市的渤海科創城項目。
渤海科創城規劃用地面積約37平方公里,以秦皇河公園為南北軸線,以“兩院”為雙核心,集產業轉化、高等教育、國際會展以及優質教育、醫療、商住等配套設施為一體,建設功能完善、互為補充、產城深度融合的科創新區。
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是渤海科創城的開山之作,目前正在建設當中。“這個研究院可以決定濱州未來城市發展方向。”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趙劍海告訴報道組的記者。研究院 一期工程項目,占地約24.8公頃,總建筑面積約39.00萬平方米,投資約23.8億元,建成后將成為集聚科技創新要素、服務科技創新主體、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新動能經濟孵化平臺。
就地取材 體現地方特色
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采用我國2019年發布的最高標準新綠標體系,將在綠色建筑和生態發展上起到引領作用,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濱州首個采用我國綠色建筑新標的三星級建筑。
此外,外圓內方設計的檢驗檢測中心建筑將充分利用濱州本地資源,體現地方特色。在材料使用方面,以經濟耐用,簡約美觀為原則,項目外立面主要材料為鋁板,與濱州當地的鋁加工產業相適宜,同時展現園區建筑的時代感。
研究院設計主題為“渤海之望”。園區向東敞開,形成大空間的開放綠地及水環綠色空間,向東與秦皇河相望,暗含了“渤海”的空間隱喻:規劃希望通過先進技術科技園區的建設,形成濱州城市建設及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發展源動力 轉型主引擎
研究院建成后,以立足環渤海,輻射京津冀,服務全國甚至全球企業為目標,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管理,集“產、學、研、居、服”于一體,利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交易和推廣,依托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建設眾多研發中心聚集成研究院,吸引眾多企業和研究所入駐,多方位全面融合發展,助力地方新舊動能轉換,助力地方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按照“1+N+3”的總體布局,“1”即建設一個公共服務平臺。以展示交易、學術交流、創意設計、檢驗檢測、數據咨詢、設備共享、人力資源、商務服務等“八大中心”為重點,面向各類科技創新主體,提供全周期、全程化、精準性、定制式服務。“N”即引進眾多市內外企業或高校院所的新型研發機構。按照區域位置、研發周期、合作關系等,采用自建、共建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打造創新創業共同體。“3”即建設國際社區、國際學校、國際醫院。著眼于打造仿真的國際人才生活居住環境,建設配套齊全、融合親和、高端便捷、安全便利的國際社區;建設覆蓋幼兒園到高中各階段的國際化教育機構;建設為高端人才提供國際化、一站式醫療保健服務的國際醫院。
已有百余科研機構有入駐意向
記者了解到,目前有明確入駐意向的機構106家,已簽約首批入駐機構31家。研究院建成后,以立足環渤海,輻射京津冀,服務全國甚至全球企業為目標,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管理,集“產、學、研、居、服”于一體,利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交易和推廣,依托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建設眾多研發中心聚集成研究院,吸引眾多企業和研究所入駐,多方位全面融合發展。
另“一院”為魏橋國科(濱州)科技園項目,該項目系國科大、魏橋創業和中信信托強強聯合,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研發及儲備、科研成果轉移轉化重大項目,為山東乃至全國產業發展提供產業服務支持。在全球范圍內篩選相關領域高端科研人員,組建高端智庫,同時篩選優質高新技術項目,促進先進技術成果項目落地,打造國際一流的國際高新技術孵化中心。目前,國科天驥(濱州)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超高精細光刻膠項目已在園區落地,該項目是中科大、魏橋、中信信托合作轉化落地的第一個項目,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02號工程產業化項目。項目投產后,不僅對濱州精細電子高端材料研發生產是一個巨大突破,并且對提高國內高端高科技新材料設計和生產水平,打破國際上對高端高科技新材料行業的壟斷,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閃電新聞記者 賈方政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