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2017-09-19 09:20:09
我市將全力打造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品牌
——就深化“放管服”改革訪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榮舜
近日,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濱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作出統一安排。那么,方案出臺有哪些背景和意義,我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將有哪些舉措,企業和老百姓將收獲哪些實惠?對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榮舜。
2014年以來,我市市場主體新增12.75萬戶,增長了110.7%
記者:李主任,請介紹一下什么是“放管服”改革?其有什么實際意義?
李榮舜:所謂的“放管服”改革,簡單講就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聚焦轉變政府職能,圍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制約企業、群眾辦事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清障搭臺。
對“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意義,可以借用李克強總理對“放管服”改革作出的“五個為”的系統部署來理解,即為促進就業創業降門檻、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為激發有效投資拓空間、為公平營商創條件、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
記者:圍繞“放管服”改革,我市已經做了哪些工作?
李榮舜:自2013年底設立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辦公室以來,我市圍繞“放管服”改革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簡政放權積極推進,先后9次承接中央、省級行政權力事項167項,取消、調整189項,下放縣級實施8項,非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一個較為明顯的指標是,全市市場主體實有24.26萬戶,比改革初期的2014年,增長了12.75萬戶,增幅高達110.7%;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先后編制公布了行政審批事項清單、行政權力事項清單、政府部門責任清單等“六張清單”,建立事中事后監管制度470項,明確公共服務事項122項,公布337項隨機抽查事項。
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致力于打造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品牌
記者:我市“放管服”改革目標是什么?有哪些重點改革任務?
李榮舜:我市“放管服”改革目標定位是,按照全省打造“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政務環境要求,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爭一流、上水平”核心基調,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全面建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小康濱州提供堅實的體制機制保障。
改革的重點任務是聚焦關鍵環節,共同營造“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的政務環境,全力打造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品牌。具體有“五大任務”,一是削權減證,切實降低準入門檻;二是流程再造,大力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三是精準監管,著力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四是體制創新,持續激發創業創新活力;五是規范用權,充分發揮法治保障服務作用。
“聯合審、區域評、網上辦”,實現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能夠少跑、跑一次甚至不跑
記者:您提到打造“最多跑一次”品牌,該如何理解和操作呢?
李榮舜:目前,我市“放管服”改革還存在一些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集中表現為環節多、效率低、辦事難等問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全力打造“最多跑一次”品牌,就是希望通過“聯合審、區域評、網上辦”等措施,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實現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能夠少跑、跑一次甚至不跑,著力打通服務群眾、企業“最后一公里”。
打造“最多跑一次”品牌,首要任務是實行“一窗受理”,打造“統一受理、按責轉辦、統一督辦、即時反饋”的政務服務模式。將具有審批事項的職能部門全部進駐政務服務中心,整合進駐單位分設的辦事窗口,設立綜合受理窗口,變“多個窗口受理”為“統一窗口受理”。同時,建立部門首席代表制度,全權代表部門負責審批事項,實現“前臺統一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徹底解決群眾、企業在不同部門窗口之間來回奔波的問題。目前,我市正在積極籌建全新的市級政務服務中心,初步確定了“1+10” 的政務服務架構,“1”是“一窗受理”,“10”是十項綜合服務窗口,包括行政許可事項辦理、重點投資項目綜合服務、工商注冊登記服務、社會保障服務、綜合便民服務、中介服務等。
第二,實行“一網辦理”,推進信息共享和數據開放。加快推動實體大廳與網上大廳線下線上一體化融合, 各級各部門政務服務事項統一在山東政務服務網辦理,實現“一號申請、一網通辦”。加快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建設,有效整合各類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和信用信息等數據,實現全市政務數據互聯互通。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及時公開各類事項,回應群眾關切,推進政府工作公開化、透明化。
第三,整合“12345”政務服務熱線。整合各級各部門分設的咨詢投訴類政務服務熱線,納入我市統一的“12345”政務服務熱線,實現一個號碼提供政策咨詢、服務訴求、意見建議、舉報投訴等服務,打造群眾辦事“零距離”、企業服務“零障礙”的綜合熱線服務平臺。
第四,實行“聯審聯辦”和“全鏈條”辦理。在投資建設領域,采取“多評合一”“多測合一”“多圖聯審”“聯合踏勘”“聯合驗收”“區域評審”等模式,實現全流程聯審聯辦,力爭7個工作日內完成審圖(超限工程、大型工程除外)、40個工作日內完成評估、45個工作日內完成施工許可。
對有利于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大項目建立審批“綠色通道”,保障項目盡快落地實施。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事項按鏈條梳理,將辦理條件、申請要件及辦理流程進行優化整合,將“一事一流程”整合為“多事一流程”,實現同一鏈條中涉及多個部門的事項“一站式辦結”,讓群眾“辦多件事、跑一次腿”。
“四減一降”最大限度地向市場放權,讓群眾和企業直接受益
記者:“放管服”改革對老百姓和企業有哪些實惠利好?
李榮舜:“放管服”改革就是為了企業發展、群眾辦事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前面我們提到“一窗受理”、“一網辦理”、整合“12345”政務服務熱線等都會給群眾和企業帶來便利和實惠。
在此之外,還將進一步簡除繁苛、清除各類“奇葩證明”、砍掉束縛創業創新的繁文縟節,著力通過“四減一降”,實現精準、協同放權,放寬市場、行業、從業準入條件,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最大限度地向市場放權。具體來說:
一是減行政權力事項。及時銜接落實國務院、省政府取消、下放的行政權力事項,按時完成省政府養老、教育、醫療等社會民生領域事項“全鏈條”取消下放的對應銜接落實。同時,對市級行政權力事項進行重新梳理,進一步厘清市、縣(區)事權,適合縣(區)實施的原則上下放。
二是減投資審批事項。凡是企業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以及可以采用事后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投資項目,一律取消核準;實行核準制的項目只保留選址意見、用地(用海)預審作為核準前置條件。實行備案制的項目,一律不得設置任何前置條件。清理投資項目開工前的報建審批事項,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審批機關通過征求部門意見或者后續監管能夠解決的事項一律取消。嚴格執行山東省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負面清單以外項目一律實行備案管理。
三是減收費項目。自今年11月1日起,市級不再收取涉企業投資項目的審批中介服務、強制性檢驗檢測、涉企培訓考試等費用。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清理規范;12月底前,公布涉企收費清單。
四是減證明材料。堅決做到“四個一律”,即凡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能通過個人有效證照證明的一律取消,能通過申請人書面承諾解決的一律取消,能通過部門之間信息共享解決的一律取消。今年9月底前,市里將公布村(社區)開具的證明材料清單,堅決消除煩擾群眾的各種“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復證明。
五是降準入門檻。持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多證合一”改革進程,進一步放寬市場、行業、從業準入條件,對工商登記前后涉及的信息采集、記載公示和管理備查類的各種“證”,能整合的盡量整合,能簡化的盡量簡化,使“一照一碼”成為企業走遍天下的唯一“身份證”。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對未納入負面清單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外,一律不得開展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清單內除準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得與就業創業掛鉤,切實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開放的市場環境。
推進“放管服”改革,政府要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健全完善綜合監管體系
記者:推進“放管服”改革,對政府還提出了哪些要求?
李榮舜:政府推行簡政放權,放寬市場環境,要擔負起相應的監管職責,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健全完善綜合監管體系,努力營造既規范有序又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
一是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即政府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在去年我市《實施“雙隨機一公開”規范事中事后監管工作方案》基礎上,制定完善隨機抽查工作細則,全面推行跨部門“隨機聯查”,對同時涉及多級、多部門的檢查事項,實現一次性完成檢查。今年12月底前,完成行政執法事項隨機抽查全覆蓋。
二是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力推進部門領域內綜合執法,加快推進縣級跨部門、跨領域綜合行政執法,組建綜合執法機構,構建“綜合執法+專業執法”新體制,切實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問題。
三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把查詢使用信用記錄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各領域、各環節,讓信用成為政府配置資源的重要考量因素。加大信用信息推送和公示力度,并與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和監管信息互聯互通,強化監管執法與司法的銜接,實現“一個平臺管信用”。完善信用“紅黑”名單制度,健全信用聯合獎懲機制,加大對失信被執行人聯合懲戒,使“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努力構建誠實守信的市場秩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