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3日訊 6月3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共護海韻河秀 共建品質濱州”新聞發布會,邀請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新聞發言人常清利,濱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袁東,濱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新貝,濱州黃河河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許惠平,共同介紹生態環境治理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常清利介紹,近年來,濱州市法院依法履職、守正創新,推動環資審判工作高質量發展。五年來,全市法院審結環資刑事、民事、行政案件2346件,27篇案例在省級以上入選或獲獎,獲山東省青年文明號、全省法院“齊魯天平先鋒崗”、全省法院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表現突出集體等稱號,10個集體和個人受到省級以上表彰表揚。
聚焦司法改革要求,在審判機制建設上持續發力
扎實推進集中審理機制改革。全市8家基層法院內設機構全部加掛環境資源審判庭、環境資源法庭牌子,形成“1+8”環境資源審判矩陣。率先實現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集中審理,專業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創新建立專業陪審機制。與司法局密切對接,協調環保、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薦,選任具有環境資源專門知識的陪審員78名,專業背景涵蓋山水林田、動植物等領域,參審案件58件,做法被最高法院推廣。
建立健全專家咨詢機制。聘請13名高校學者和行業專家組成環境資源審判咨詢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資源優勢,深入研討交流專業問題。環資審判改革經驗入選“山東法院司法改革這五年”典型案例。
聚焦審判主責主業,在提升審判效能上持續發力
提升環資審判質效。5篇案例入選全國法院案例庫,2篇入選中國法院年度案例。承擔最高法院土地資源案件裁判規則、省法學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課題,獲全省法院環資技能競賽10個獎項,全省第一。
實施生態環境修復。聯合多部門設立10處修復基地,積極適用勞務代償、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等替代修復方式,違法者參與巡林護林、林業養護等環境保護工作134次,補種樹木6000余株,增殖放流魚苗50萬余尾。
加強內部協作與府院聯動。5家沿黃法院簽訂協作框架協議,牽頭9部門出臺環境資源保護多元治理意見,實現環境協同治理和資源一體保護。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調研組來濱調研時給予充分肯定。
聚焦工作協同聯動,在法治宣傳教育上持續發力
拓展巡回審判效果。依托黃河水利風景區、打漁張黃河森林公園等10處環資巡回法庭,推行現場調解、就地審判。濱城法院創建“三農特色法庭”,無棣法院打造“巡回審判+”模式,沾化法院在套兒河入海口現場開庭審理非法捕撈藍蛤案,增強群眾資源保護意識。
強化“河海間”環資審判品牌。打造“河海間”環資審判品牌,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做實經略海洋結合文章。
凝聚環境保護合力。與濱州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等聯合開展支部共建、野生動物保護公益宣傳等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庭審觀摩200人次,到鄉村、社區舉辦普法活動120余場次,覆蓋群眾6000余人次。線上開設“法+”圓桌會、法律問答等欄目,全力營造“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
下一步,濱州法院將提升審判質效,深化府院聯動,加強司法執法銜接,加大普法宣傳力度,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繪就品質濱州綠美畫卷貢獻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