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0日訊 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部民營經濟領域基礎性法律,以“法治化承諾”回應了民營經濟長期以來的核心關切,多維度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法治動能。
濱州,一座民營經濟大市。樹牢“讓企業和企業家舒服”理念,以法治化改革為抓手推動民營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發展,著力營造發展更安心、服務更貼心、辦事更省心的發展環境,這座黃河三角洲上的活力之城,正在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民營經濟實踐的嶄新篇章。
法治筑基,優化環境護航“兩個健康”
“《民營經濟促進法》將‘兩個健康’寫入法律,讓我們吃下長效發展的定心丸,我們將更加堅定不移地發展新型繩網產業。”山東金冠網具公司總經理說道。
濱州市推進企業合規經營與誠信建設,多舉措筑牢誠信經營法治根基,成立全省首家企業合規協會,建立了企業合規研究院,印發《濱州市企業合規建設指引(試行)》,并在全省范圍內首推行政復議入園區、進企業活動,創新推出涉企糾紛容缺受理綠色通道等機制,實現商會、協會、重點園區行政復議咨詢服務點全覆蓋。
同時,聚焦將企業合規守信經營融入普法宣傳教育,開展“和衷共濟·法筑誠信”行動。設立全國首個“困境企業司法挽救分診室”、全省首個“法商+”知識產權維權平臺,開展企業合規經營、信用修復、涉外金融等系列培訓10場次,惠及企業500余家。
創新實施“心安民營”工程,發布《“心安企業”建設標準》,構建法治保障、政策支持、文化引領“三位一體”服務體系,打造民營企業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搭建心理服務云平臺、組建專家團隊,為企業家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關懷與專業法律保障。針對市場主體關切的隱性壁壘,開展招投標、市場準入等領域專項整治,清理廢止27項限制性政策,推動“非禁即入”全面落實。2025年一季度濱州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8.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2個百分點。
創新突圍,激活市場主體“一池春水”
目前,濱州市已擁有高新技術企業82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963家;市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329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34家、市級291家;市級以上“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393家,其中省級81家,市級31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濱州市比重超過90%,特別是在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中表現突出的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正成為濱州民企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魏橋創業集團智能紡紗車間,工作人員深有感觸,“新法實施后,政府推出的技改補貼‘免申即享’政策,讓我們提前三個月拿到數字化改造補貼,法治化的發展環境讓我們更加敢闖敢干。”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挑戰,濱州民營企業以“新質生產力”破局。全球最大鋁企魏橋創業集團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大學等科研機構,成功研發厚度僅0.01毫米的航空航天用超輕鋁材,產品附加值提升300%;京博控股投資35億元建設綠色化學材料研究院,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打破國際壟斷;渤海活塞自主研發的氫燃料發動機關鍵部件,使企業躋身全球頂級供應商行列。
政企同心,攜手前進。濱州健全完善“抓大扶小帶中間”梯次培育工作體系,搶抓新質生產力新風口,大力實施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行動,650家企業踏上“智改數轉”快車道,推動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65.8%,連續兩年位居山東省首位。
貼心服務,全鏈條助力企業家“成就夢想”
濱州市連續兩年將成就企業家夢想行動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印發實施意見、工作要點,納入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強化部門協同,合力解決企業發展夢想。
觸手可及,一鍵直達。濱州市搭建夢想網上直報平臺,為企業家提供“365天×24小時”不打烊服務,歸集企業技術攻關、市場拓展、人才引進等核心訴求,建立“分級分類、限時辦結、閉環反饋”服務機制。濱農科技依托平臺提報了“做優土地保障,助企延鏈補鏈”的夢想需求,多方聯動幫助企業爭取土地指標,提前介入完成技術審查,完成項目規劃編制,拿地后僅26天就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項目落地開工后實現營業收入1.5億元,增加就業崗位140余個。
開展“金融方舟護航·金融顧問圓夢”“科技服務直通車”等系列專項行動,出臺項目手續辦理“十證聯發”等制度舉措,濱州著力破解民營企業發展難題、“出海”困境。2025年,為愉悅家紡、渤海活塞等82家企業提供RCEP關稅籌劃、國際認證等專項服務,帶動一季度跨境電商交易額同比增長41%。
兩年來,濱州市高效推進9122個企業家夢想落實落地,“政企同心·圓夢濱州”品牌愈發響亮,隨著《民營經濟促進法》的落地實施,濱州將更加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導向,打造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閃電新聞記者 周建輝 通訊員 翟夢雪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