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7日訊 4月17日,濱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抓改革創新 促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濱州市農業科學院專場,邀請濱州市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山東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趙福江,濱州市農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濱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產業現代技術研究院院長劉健,圍繞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推廣,助力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等方面有關情況進行介紹,并回答記者提問。
劉健介紹,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只有落地開花,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濱州市農科院將通過集聚適合濱州本地的良種和先進種植技術,強化轉化推廣團隊力量,不斷優化農技推廣機制,推進鹽堿地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惠及更多農業經營主體,助力濱州市鄉村全面振興。
集聚推廣適合濱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良種、農技。集聚具有濱州特色,圍繞獨具濱州優勢的糧棉、油料、果蔬農產品生產領域,引進熟化育種技術與自主創新結合起來,突出高產多抗玉米、雜交小麥、藍色小麥、耐鹽堿大豆、鹽堿適生中草藥、冬棗雜交品種、無飛絮楊樹、柳樹等新品種實驗推廣,強化小麥高低畦、全幅勻播、麥棉套種、生態棗園、棉花農機農藝融合、小麥-玉米周年豐產、冬棗-羊肚菌間作等高效種植模式的示范轉化。
完善協同創新機制,協同推廣優質成果。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機制,市農科院作為中間紐帶,連接科研院所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通技術要素供需兩端。聯合中國農科院、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大、河北農大、青島大學等知名院校,篩選高產、優質、多抗玉米、小麥新品種,開展棉花、耐鹽堿大豆品種篩選,突出冬棗雜交和生物育種,開展鹽堿適生中草藥品種引種馴化,持續開展小麥高低畦、全幅勻播、麥棉套種等高效種植技術的改良提升,努力開辟耐鹽堿小麥種質創新利用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中草藥種植模式創新與示范、生物酶制劑鹽堿地改良等技術創新路徑;搭建國際國內合作交流平臺,共育農業復合型人才,共享科技成果、實驗設備,加快集聚農業前沿技術、先進模式。
構建示范推廣體系,打通成果轉化堵點。強化黨建統領,將主題黨日等活動與農業科技服務結合,創新開展“黨建+成果轉化”行動;強化中試熟化基地建設,依托園區與8個產業體系試驗站、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廣泛開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花卉苗木等良種試驗,先行先試鹽堿地特色農產品;強化與基層互動,建立常態化技術指導機制,在博興、無棣等縣區搭建良種農技試驗示范基地14個;優化農技推廣體系,完善科技特派員服務,依托濱州市雜糧、中草藥等科技創新團隊,常態化開展科技下鄉、科普教育等活動,拓展科技服務對象。
閃電新聞記者 陳帥 濱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