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4日訊 11月4日,在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白茅嶺種養基地里,十幾臺收割機往來穿梭,正在收割水稻。萬畝水稻稻穗金黃、籽粒飽滿,經評定,三個品種均達到一級稻標準,初步測算畝均產量550公斤,畝純收入2000元。白茅嶺這片原先寸草不生、零收益的鹽堿地,真正變成了豐收增產的良田。
白茅嶺地處濱城、沾化、利津三縣區交界處,這里地勢低洼、鹽堿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劣,幾乎是寸草不生。2020年起,當地創新舉措,“引黃泥沙、養殖沼液壓堿、雨水利用、優選良種、生態環境改善”五位一體,將這片鹽堿地改造成了良田。
因緊靠韓墩灌區的輸水干渠,該公司引黃河水沙直接入田,因為黃河泥沙中含有多種礦物質,且顆粒較粗,原水灌溉,既減少了清淤泥沙堆積引起的沙化,改善了土壤結構,又增加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中裕食品有17個生態養殖基地,養殖糞污經過兩次發酵,變成了白茅嶺基地的有機肥料。第一次是在大型沼氣熱電聯產工程的發酵池內發酵,充分降解有機質,去除有害物質;第二次是大田發酵,與土壤充分融合,進一步降解有機質,增加土壤肥力。
同時種養基地里還建立了完善的灌排體系,利用挖溝的土抬高地面,又增加了溝的蓄水空間,做到了“深挖溝、蓄雨水、巧排水、降鹽堿”,做到了對雨水資源最大化利用。
為了保證種子的品質,該公司從育種人處直接購買原種,種植過程中聘請了專業團隊,按照農業農村部的綠色食品規程進行種植,整個區域實行封閉式管理。
由于生態環境的改善,現在白茅嶺蚊子多、魚多、鳥多,形成了完善的食物鏈,生物多樣性大大提高,水中的黃河鯉魚、鯽魚、淡水梭魚等游來游去,稻田里的蒼鷺、草鷺、白鷺、斑嘴鴨、黑翅長腳鷸等覓食嬉戲,中華攀雀在樹上飛來飛去,成片成群的知名、不知名的鳥群在天空盤旋,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實踐。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