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9-02-18 08:56:02
新華社濟南2月16日電 一副快板、兩個大鼓,幾名民間藝人在簡易舞臺上操著鄉土音調表演,快板聲音清脆,藝人唱腔獨特。百米長的街道上,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每隔幾米就一個臺子,誰說得好就聽誰的。誰的臺子前圍的人多,誰說得就精彩。”早上8點多,家住20里外的吳西榮姊妹就帶著90歲的母親來到胡集鎮,等待一年一度的曲藝盛宴。
吳西榮和母親等待的就是從河北、天津等地而來的380多名藝人和他們的曲藝節目。每年正月十二,全國各地的說書藝人來到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擺好擂臺,說書唱戲。這一活動被稱為胡集書會。
這天,在胡集鎮中心街沿街擺了30個臺子,藝人在各自的舞臺上,同時輪番演出,群眾自由觀看。江西婺源的鄭意禎表演了信河道情《子糕情》等節目,與其他藝人表演的西河大鼓、滄州木板、三弦書等切磋。
常年來此聽書的人們驚喜地發現,這天的曲藝表演者中不僅有老人互相競技,還有不少“小藝術家”。
靠近十字路口的擂臺上,13歲的馬瑞正在表演快板《豬八戒拱地》,童聲清脆、惟妙惟肖,贏得臺下群眾陣陣歡呼;旁邊的擂臺上,大二學生尹朝正在表演快板書《三打白骨精》,他語速快、吐詞清,火眼金睛、掄棒打妖精等精彩動作在節奏歡快的配樂中逐一閃現。
胡集是惠民縣東南最大的一個集鎮,農歷二、七逢集,農歷正月十二是春節后的頭一個大集,這天必舉行燈節書會。
胡集書會研究會會長胡同利說,胡集書會始于宋元,興于明清,一直沿襲至今,有800年歷史。書會最早源于曲藝人的競技活動,后逐漸演變為以聯誼為主、具有習俗性質的自發性民間曲藝交流活動。
在胡集鎮,曾有“不圖宅子不圖地,就圖胡集幾臺戲”的說法。如今雖稍顯夸張,但聽書依然是當地群眾的一大愛好。2006年,胡集書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當日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六,胡集書會的說書藝人會走進村莊景區,把曲藝送到基層群眾和游客中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胡集書會舉辦的同時,中國曲協“送歡笑到基層”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走進胡集。首次參加胡集書會的藝人登臺打擂、競技交流,并通過現場評比表彰獲獎藝人,吸引鼓勵更多曲藝新人到胡集說書獻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